中新网上海12月1日电 (记者 陈静)一年前,“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经保护性修缮之后重回公众视野。在张园西区焕新一周年之际,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1日揭幕。
“安垲第—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揭幕。(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在以“百年张园焕新,海派交流互鉴”为主题的“安垲第—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揭幕仪式中,记者走进张园的八号楼,这里经过精心修缮和布置,不仅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还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使命——成为全球海派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据悉,张园始建于1882年,是清末民初,上海的文化娱乐中心,是沪人赏花、看戏、展览、购物和集会之处。上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在这里营业、中国第一部话剧在这里上演……张园因此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如今,张园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性建设的标杆项目。安垲第,是十九世纪末期上海的地标建筑,建成后的安垲第成为上海最高的西式楼厅,奠定了张园在上海城中的传奇地位,也让张园成为当时上海城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张园总体规划模型。(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发源于上海的海派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位于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张园,在其历史沿革过程中,依托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片石库门建筑为载体,记录了大批名人足迹和历史典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了解,张园复兴了“ARCADIA安垲第”这个品牌,寓意融汇中西、开放创新、高尚远致的文化态度。
张园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海派文化的时代价值。(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张园管委会方面告诉记者,张园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海派文化的时代价值。自2022年底张园西区焕新后,张园管委会便着手为谋划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新时代全球海派文化交流中心”的总目标。安垲第—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的启幕将成为一个锚点。
当日揭幕的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上下两层,布置了“张园图绘”“张园荣誉”“张园传奇”三个展区,分别从历史、当代和未来展示张园,成为融合规划介绍、文化展示、接洽交流等多功能的空间。连接一、二层的楼梯间,两组由上海海派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壁画《海上流华》与《浮光魅影》共同表现“张园传奇”。二楼的多功能文化交流空间里收藏了一批海派艺术作品,不仅有唐云、吴青霞等海派书画家的作品;还有黄炎培、罗家伦等文化学者的作品;亦有赵丹、黄宗英夫妇等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作品。据了解,他们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证了百年张园、见证了百年上海的沧桑岁月。
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上下两层,布置了多个展区。(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据透露,二楼的文化空间将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讲座、研讨会和表演等,通过联合引入多元文化社群共创文化活动,为全社会提供一个交流和创作的平台。在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记者看到,一批张园原创的文创产品面市,从张园老建筑、张园大事件、张园趣绘画、张园名人物等抽取设计要素,带给游客独具特色的张园记忆。
张园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需要被更多文化伙伴尊重与发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园的焕新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的文化机构。在启幕仪式上,上海博物馆等两位“张园文化合伙人”与静安置业集团战略合作签约。张园管委会方面表示,期待更多“张园文化合伙人”入驻,谱写文化张园新篇章。(完)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电 题:做盘扣吹竹笛 “夜校”成中国“Z世代”“充电”新方式
做盘扣、吹竹笛、画国画、跳爵士......眼下,以兴趣和自我成长为导向的培训服务火热兴起,“夜校”成为中国年轻人热衷的好去处。师资可靠、价格实惠、交通便利,既解压又能“充电”,“夜校”常常“一课难求”。
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95后”孙丹丹报名了盘扣课程。“时下掀起了‘国潮风’,年轻人也爱追赶潮流。学历的提升或是兴趣爱好的拓展,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消费观更加务实。”孙丹丹说,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元素,一枚小小的盘扣包含了文化内涵、视觉审美和制作者的巧思,而“绳结”也有美好吉祥的寓意。
因为对中国传统乐器感兴趣,25岁的范心悦选择了竹笛班。“我是扩招才报上的名,课程‘竞争’很大。”范心悦说,竹笛声动情婉转,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夜校”成为年轻人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片净土。
“传统文化类课程一直是报名的热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丁武介绍,今年该文化宫共招收了1500多名学员,38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美到生活美学,在安徽合肥,不论是文化场所还是生活社区,丰富多元的“夜校”课程已逐渐点亮年轻人的休闲时光。
“夜校风”同样吹遍中国各地,上海一“夜校”秋季班火爆到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北京、广州等地也已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夜校交流群”;在河南郑州,“夜校”课程吸引了不少高校教师参与。
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其中,“夜校”在安徽地区的搜索量增幅达596%;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课程热度高涨,以今年7月为例,民族声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1%,硬笔书法的搜索量增长85%。
在社交软件上,“夜校”话题也引来网友热议。大家纷纷留言:“梦回校园生活。”“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有限的人生应该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
以文化艺术为主的“夜校”是年轻人追求生活趣味和人生品味的方式之一,俨然成为一种“都市新时尚”。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认为,当下的“夜校潮”,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为了生存而增加技能与知识的被动学习过程,而是多向度地增加岁月内涵,赋予生活多维度的价值与意义的主动作为。
吴宗友表示,应以一种包容、鼓励、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夜校”的兴起,这是多元文化共生的表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基础,社会应该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助其发展成为传播文化的鲜活载体。(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