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联酋迪拜12月1日电 (记者 庞无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当地时间11月30日宣布,COP28达成了关于“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里程碑式协议,该协议将帮助到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损失与损害”基金从当日开始运行。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在迪拜举行。 记者 韩海丹 摄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期间,“损失与损害”基金被批准设立。 今年11月份,各方在“损失和损害”基金过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就其运作建议达成一致。
贾比尔表示:“自COP27批准设立该基金以来,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在一年内使该基金得以投入运作,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阿联酋宣布将向该基金投入1亿美元。贾比尔呼吁,各国向基金承诺资金,采取雄心勃勃的多边行动。据了解,德国承诺出资1亿美元,英国承诺为基金出资4000万英镑,为其他安排出资2000万英镑,日本出资1000万美元,美国出资1750万美元。
资金是气候行动的关键推动力。但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行动的资金还不够充足、容易获得或负担得起。据预估,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每年将需要2.4万亿美元来应对气候变化。
对此,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1日评论称,这次大会刚开幕就传出一个好消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国家最关心的“损失与损害”问题,今年有了很大进展,部分发达国家已提出了共计3亿多美元的捐资目标。“我们感到很高兴,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这次有所进展。”
他表示,根据公约和法律协定的要求,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现在又往前走了一步。“我们希望基金进一步增资,发达国家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完)
中新社上海12月1日电 (陈静 潘而东)东海水产研究所“蓝海201”号调查船12月1日驶离上海长兴横沙渔港码头,远赴西北印度洋执行为期四个月的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
12月1日,“蓝海201”号调查船在上海长兴横沙渔港码头。 (崇明边检站 供图)
据悉,此次“蓝海201”号调查任务包括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分布及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特征,渔场生产力水平、饵料基础、水文要素、物理海洋结构、气象要素等;希望通过调查,初步掌握西北印度洋公海浮游生物、鱼卵仔稚鱼、渔业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物理环境以及重要生境特征,分析鱿鱼类、鲐类和金枪鱼类等主要中上层经济种类渔场形成的环境基础、资源补充动态,开展资源量评估,进而为西北印度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中国参与国际渔业治理的话语权。
东海水产研究所“蓝海201”号调查船为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2019年6月建造交付,船上拥有渔业资源调查、环境生态调查、海洋理化分析、声像评估与遥感四大科学调查系统,配备国际先进的科考设备和甲板机械操控系统,能高效完成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
据悉,此次是“蓝海201”号投入使用以来,首次出境执行科学调查任务。出境后,该调查船将同稍早前出发的黄海水产研究所“蓝海101”号组成编队,联合开展首次远洋科学调查任务,实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渔业调查船从近海走向大洋的跨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