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 (记者 杨杰英 张云)从12年前晋中携手吉利集团率先开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到产自晋中的甲醇重卡驶进杭州亚运会,甲醇之“火”照亮了“双碳”之路。
图为山西晋中生产的甲醇汽车。 张云 摄
“甲醇汽车甲天下—山西·晋中”。一直以来,山西晋中把发展甲醇经济作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转型的有效举措,构建起“车、醇、运、站、捕”全链条甲醇经济新生态,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引领甲醇经济发展。
甲醇是液态阳光,被誉为清洁的煤、便宜的油、简装的气、移动的电、液态的氢。2022年以来,甲醇经济深入融合世界经济发展,并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主火炬燃料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实现了循环内的零排放。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西、山西看晋中”。晋中是山西乃至全国较早从事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应用的试点城市之一,坐拥制备甲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深耕甲醇经济40年,形成了产品门类多、应用范围广、政策环境好的发展优势,是我国推广运用甲醇经济成果最多、产业化力度最大的城市。
图为山西晋中生产的甲醇汽车。 张云 摄
近年来,晋中市围绕推广运用甲醇汽车,与吉利集团合作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建成以甲醇为主,以“醇+电”“醇+油”为辅的柔性生产线;形成以吉利晋中基地为“链主”企业,带动省内60户配套关联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近三年产值连续翻番,2022年达到233亿元,产量占全省95%,在全省新能源汽车行业中链条最长、资质最全、产量最大,已累计下线甲醇重卡超2000辆。
在醇源建设上,晋中市坐拥丰富的甲醇制备资源,介休昌盛25万吨焦炉煤气制备甲醇项目、祁县10万吨生物质制备绿色甲醇项目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在加注体系上,晋中已建成甲醇加注站35座,拟改建甲醇综合加注站36座,拟新建12座,年内预计全市共有甲醇加注站81座。
在推广甲醇燃料方面,晋中现有甲醇出租车网约车300余辆,甲醇商业炊事用户2300余户,甲醇清洁取暖用户2.8万户,年使用甲醇燃料12万吨以上。晋中生产的近2000辆甲醇汽车奔跑在新疆、甘肃等地,逐步形成了甲醇汽车晋中产、山西用、全国推的新风尚。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多点开花、多元应用的晋中甲醇经济早已被纳入“领跑者”行列。山西省也提出了“抓好新能源汽车集群打造及应用场景拓展,将晋中打造为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5月,山西省工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全省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为甲醇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8月28日,省属国企走进晋中助力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建设活动举行,全省甲醇汽车开始由小批量试行迈向大规模示范应用。
山西晋中,工人正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工作。 张云 摄
晋中市通过构建“车、醇、运、站、捕”全链条甲醇经济新生态,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围绕甲醇经济“11155”发展目标,积极拓展示范应用场景,着力布局“一区两园三体系”,充分发挥吉利晋中基地汽车产业链“链主”优势,做深做实产业链基础端文章,重卡、公务车、专用车、公共交通多管齐下,“撬装+改装+新建”甲醇加注站一体推进,打造省际甲醇重卡煤焦运输“绿色通道”,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以煤为“基”、以醇为“媒”,从零挺进百亿,从百亿向千亿进发。
当前,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一路高歌猛进,在构建千亿级甲醇经济新生态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表示,晋中坚决扛起确保能源安全、落实“双碳”战略、推动转型发展的职责使命,充分利用煤炭高效转化甲醇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甲醇经济示范探路。如今,晋中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领跑转型发展新赛道,未来可期。(完)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电 题:做盘扣吹竹笛 “夜校”成中国“Z世代”“充电”新方式
做盘扣、吹竹笛、画国画、跳爵士......眼下,以兴趣和自我成长为导向的培训服务火热兴起,“夜校”成为中国年轻人热衷的好去处。师资可靠、价格实惠、交通便利,既解压又能“充电”,“夜校”常常“一课难求”。
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95后”孙丹丹报名了盘扣课程。“时下掀起了‘国潮风’,年轻人也爱追赶潮流。学历的提升或是兴趣爱好的拓展,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消费观更加务实。”孙丹丹说,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元素,一枚小小的盘扣包含了文化内涵、视觉审美和制作者的巧思,而“绳结”也有美好吉祥的寓意。
因为对中国传统乐器感兴趣,25岁的范心悦选择了竹笛班。“我是扩招才报上的名,课程‘竞争’很大。”范心悦说,竹笛声动情婉转,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夜校”成为年轻人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片净土。
“传统文化类课程一直是报名的热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丁武介绍,今年该文化宫共招收了1500多名学员,38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美到生活美学,在安徽合肥,不论是文化场所还是生活社区,丰富多元的“夜校”课程已逐渐点亮年轻人的休闲时光。
“夜校风”同样吹遍中国各地,上海一“夜校”秋季班火爆到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北京、广州等地也已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夜校交流群”;在河南郑州,“夜校”课程吸引了不少高校教师参与。
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其中,“夜校”在安徽地区的搜索量增幅达596%;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课程热度高涨,以今年7月为例,民族声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1%,硬笔书法的搜索量增长85%。
在社交软件上,“夜校”话题也引来网友热议。大家纷纷留言:“梦回校园生活。”“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有限的人生应该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
以文化艺术为主的“夜校”是年轻人追求生活趣味和人生品味的方式之一,俨然成为一种“都市新时尚”。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认为,当下的“夜校潮”,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为了生存而增加技能与知识的被动学习过程,而是多向度地增加岁月内涵,赋予生活多维度的价值与意义的主动作为。
吴宗友表示,应以一种包容、鼓励、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夜校”的兴起,这是多元文化共生的表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基础,社会应该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助其发展成为传播文化的鲜活载体。(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