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联酋迪拜12月1日电 题:专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中国赢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赢了”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彭大伟
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过去40多年中,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崛起不仅惠及中国民众,而且惠及全世界,可以说“中国赢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赢了”。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12-01/4-561/4143190ec7214fafbcecf3e448fc1cf6.jpg" alt="《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办。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欧盟亚洲中心联席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在会议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过去40多年中,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崛起不仅惠及中国民众,而且惠及全世界,可以说“中国赢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赢了”。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欧盟亚洲中心联席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在会议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欧盟亚洲中心联席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是全球气候环境领域的名人。他2007年就开始参与气候谈判,并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结下深厚友谊。他也是国际气候圈里对中国了解最深的全球领袖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索尔海姆在会议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过去40多年中,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崛起不仅惠及中国民众,而且惠及全世界,可以说“中国赢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赢了”。
当地时间11月30日,索尔海姆在COP28会议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摄
索尔海姆说,198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中国还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私家车,大多数中国人都穿着乏味的衣服。但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时尚、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不仅惠及中国民众,而且惠及全世界:它为美国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低价商品;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惠及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民众;它创造了更多更稳定的学习机会。过去,东亚地区战乱冲突频发,而现在,这里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统一的地方。“中国赢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赢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环境领域。索尔海姆表示,过去十几年,中国发生了巨大而奇妙的变化。15年前的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不想在北京的街头跑步,因为担心吸入雾霾”。但现在我们看到阳光、蓝天和清新的空气,在中国各地都是如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展,也意味着在环境领域,中国已经从后排的聆听者转变为前排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国家,索尔海姆说,在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都是全球的领导者。在上述不少领域中,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超过60%。
“相信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现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比十多年前下降了约90%,风电价格下降了约80%,这些变化也推动了全球气候议程和对话。”地球的绿色转型离不开中国的巨大贡献,索尔海姆坦言:“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除非你想让世界成为一个污染严重、冲突更多、经济活力下降的地方。”
展望未来,索尔海姆认为,中国还将持续为全球转型提供机遇和动力。
首先是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中国的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公司在世界其他市场投资,有助于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绿色转型做贡献。
其次,中国可以分享技术,这主要发生在私营部门,改变世界的技术不单要靠政府有力推动,还需要企业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对脱钩。我们需要重组全球经济,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中国就能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其他伙伴分享其最佳实践。”
而且,中国还可以分享环保方面的实践经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也是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还在积极推动红树林的保护恢复,这些对创建最佳实践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完)
中新社香港12月1日电 (记者 刘大炜)12月1日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香港公众免费开放首日。当天虽为工作日,仍有大批香港市民前往参观,了解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有市民表示,很难得近距离接触这么多国家航天事业相关展品,又欣闻将有香港候选人进入国家航天员队伍中,感到航天离香港不再那么遥远。
12月1日起,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公众开放。图为香港市民观看中国空间站模型。中新社记者刘大炜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由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主办,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香港科学馆馆长殷翠荷说:“这是首次与历史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希望达到历史和科学方面的协同效应,帮助拓宽观众层。”
香港科学馆展区展品以工程实物和大型模型为主,包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实物、中国空间站模型、不同类型运载火箭模型等,吸引市民前来驻足打卡。
12月1日起,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同步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向公众开放。图为香港市民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前。中新社记者刘大炜摄
市民郑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直很关心,特意选择展览首日到场参观,之前还参观过香港回归20周年期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航天科技展。他说,以前基本上只能从电视或网络了解相关信息,觉得航天距离自己太遥远,很难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么多航天相关展品。
郑先生说,本次展览中,他对载人飞船返回舱印象最为深刻,见到返回舱表面的燃烧痕迹,就能想象到航天员返回地球途中的危险程度,如此条件下返回舱仍能保护航天员安全,不得不让人感叹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水平之先进。
“这几天有多位航天员来港跟市民交流,我认为这有利于提升市民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兴趣。”郑先生说。他也关注到,国家的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中有香港本地候选人进入最终环节,希望能尽快有好消息出现。
当天也有学校组织学生们前来。展厅中,学生们聚在展品前仔细阅读介绍,不时认真做好笔记,也有同学尝试操作了展厅中的互动装置。今年读中学一年级的郭同学尝试操作了几次模拟手动对接空间站的装置,但均未能成功,直言“好难”。
“尝试之后才知道航天员们操作飞船有多厉害。”郭同学对记者说,她也有一个航天梦,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以航天员们为榜样继续努力,坚定追逐梦想。
据了解,有关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18日。“这是科学馆第四次举办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在历次展览中持续时间最长,部分展品是首度展出,希望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国家航天历史和最新发展。”殷翠荷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