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薄雯雯)11月19日,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去世,享年96岁;11月28日,美国知名投资人查理·芒格离世,享年99岁;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
短短十余天内,美国三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人物相继离世,全世界为之哀悼。回顾三位的一生,乐观长寿、富有智慧,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此外,他们都与中国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11-30/4-426/a728b2612018454a8ebfa497304688eb.jpg" alt="资料图为2019年11月21日,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美国前国务卿、创新经济论坛名誉主席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
资料图为2019年11月21日,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美国前国务卿、创新经济论坛名誉主席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基辛格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破冰者”。
52年前,中美两国正处在关键转折点。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专机秘密飞抵北京,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在中方发出的唁电中,基辛格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半个世纪前,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
100岁的基辛格,访华次数超过100次。他曾说“一生中一半的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基辛格多次表示,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如此评价,“随着基辛格的去世,美国失去了外交事务上最可靠、最独特的声音之一。”美国《时代》周刊发文称,在当今真正的多极世界中,美国总是低估大大小小的对手,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基辛格的这种务实眼光。“正因如此,基辛格所积累的全球经验和文化敏感性仍然受到追捧。这种美德是永恒而独特的,也是美国当前外交界所普遍欠缺的。”
当地时间11月19日,卡特中心宣布,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于当天去世,享年96岁。根据卡特中心发布的声明,在家人的陪伴下,罗莎琳·卡特在佐治亚州普莱恩斯的家中平静地去世。卡特中心17日宣布,罗莎琳·卡特开始接受临终关怀。图为罗莎琳·卡特资料图。图/ICphoto
罗莎琳是中美“蜜月期”的见证者。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8天后,罗莎琳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夫人,在白宫南草坪陪同欢迎了访美的邓小平夫妇。中美两国关系新篇章自此开启。
卡特曾说,“我所成就的每一项事业,罗莎琳都拥有同等的功劳。她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睿智的指导和鼓励。”
离开白宫后,卡特夫妇于1982年创立了卡特中心,致力于为全球发展带来和平解决方案,并为中美关系积极发展作出努力。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悼念罗莎琳时表示,她毕生投入在公共服务之中,在卡特总统执政期间以及卸任之后的美中关系里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资料图:查理•芒格。
芒格是推动中美经贸合作的践行者。
作为“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的投资理念激励着一代代投资人。
他不仅仅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人生导师。芒格提倡终身学习、跨界学习,告诫投资者应该对市场保持敬畏,对投资事业保持热忱和谦逊。他还对儒家思想颇有研究,自称是孔子思想在美国的实践者。
对于中国,芒格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在面对经济繁荣时表现得比美国更明智,也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的制度更适合自己”,美国不应“自以为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芒格指出,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两国都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他形容一切加剧两国关系紧张的行为都是“愚蠢、愚蠢、愚蠢”。
今年10月,芒格现身热门商业播客节目Acquired的录制,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接受访问。当被问及是否会继续投资中国时,他表示,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前景比其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要好。同时,中国头部企业更强大、更优秀,而且估值更便宜,自然愿意在芒格投资组合中纳入一定中国风险资产。
纵观三位的一生,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世界。他们亦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历史表明,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探讨两国正确相处之道。(完)
中新社南昌12月1日电 (记者 吴鹏泉)作为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中医药走向世界进展显著,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但也仍面临文化差异、角色定位、市场准入、法律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寻求突破。
11月29日至12月1日,2023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江西举行,不少与会嘉宾就中医药国际化进行研讨,助推中医药加速“出海”。
“中药类产品在多个国家注册使用,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4.48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1.95亿美元。”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中医药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医药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间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50个,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3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75个,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31个。
虽然中医药的国际关注度和接受度日益提升,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实际困难。
“尚无中成药以药品形式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指出,中成药面临主流市场认可度低的严峻挑战,中药复杂体系是挑战背后的关键难题。复杂体系制约了中医药国际化,需要解决好国际医学界临床认可的疗效判定标准。
只有突破标准壁垒,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中医药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对此,中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发布了98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澳门中药研发中心主任王一涛说,希望中医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学会、社会团体组织等与国内外同行朋友深化互利友好合作,合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联盟,通过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制定中药系列国际标准等方式,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加深海外对中医药的认识与理解,对中医药国际化至关重要。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看来,从学校角度来说,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让更多外国友人认可中医、接受中医。
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鸿坚同样认为,要搭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通过“以医带药”方式,用更确切的疗效让更多海外民众了解和认同中医药。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医药“出海”,用好全球药材资源,提高传统药物研发制造水平,搭建全球营销平台,形成中医药国际化的产业闭环。
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建议,分享各国政府发展传统医药的政策和经验,加强政府间对话、强化机构间协作,深化在促进传统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法规制定、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等方面的交流。(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