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我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儿童发展指数差距逐年缩小,乡村地区乡镇一级的儿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日前发布的《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3》指出,目前,我国乡村儿童发展已经进入了重点加强村居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的发展阶段。
11月30日,以“推动乡村儿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乡村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
《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3》发布。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张柳用“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童伴妈妈”“研究监测”“综合试点”“社会创新”6个关键词解读报告。她认为,公益项目效果评估,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满足儿童真正的需要,主动、全面、多层级的“一揽子”综合干预试点模式是推动乡村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亟待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人均GDP1万美元发展水平的乡村儿童高质量关爱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要研究出台乡村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明晰乡村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理念,并建立健全乡村儿童关爱保护体制机制;加快乡村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建设,结合农村的特点统筹建设社区儿童服务设施,为不同类型困难儿童提供高质量服务;加强乡村儿童健康服务与监测,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此外,还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儿童服务知识体系,促进“儿童主任”专业化建设;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层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
据悉,《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3》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发布乡村儿童发展年度报告。(完)
中新网西宁12月1日电 题:漫“花儿”、舞皮影 中外文旅达人老爷山下逛非遗传播中心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尕妹妹的大门上浪三浪,心里跳得慌呀……”
来自意大利的文旅达人爱琳娜,跟随“花儿”唱家宋宝元,漫(即演唱)“花儿”,趣味横生!
图为来自意大利的文旅达人爱琳娜(左)跟随花儿唱家宋宝元漫(即唱)花儿。张添福摄
1日,参加遇见幸福之城——外国人+大V带你一起逛西宁活动的爱琳娜,逛至西宁市大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心,感知当地颇具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
目前,在老爷山下的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河湟皮影戏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傩舞老羊歌、大通农民画、桥儿沟沙罐、老爷山朝山会、牛羊毛纺织技艺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此外,近年来,当地挖掘和整理出非遗项目241项。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六在大通县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花儿”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老爷山“花儿”令最具特色的调令主要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等。老爷山“花儿”会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传唱人数之多,闻名于西北乃至国内外。
图为花儿唱家宋宝元向中外文旅达人漫(即唱)花儿。马铭言 摄
“‘花儿’谁都能唱,但要掌握好气息,这样才能保证唱花儿跟说话一样自然。”“花儿”唱家宋宝元给“洋徒弟”爱琳娜分享演唱诀窍。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大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心,皮影行家靳永红不仅展示皮影雕刻的手法,而且跟搭档合作,扯着嗓子演唱了岳飞大战金兀术时的选段。
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代表,是一种口传心授的集音乐、戏曲、文学、美术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河湟皮影设计奇特,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装饰新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收藏价值,演出主要剧目有《杨家将》《河阵》等60多部。
图为皮影行家靳永红雕刻皮影。马铭言 摄
“我们的皮影是家传的,我父亲靳生昌是国家级传承人,教会了我们兄弟几个,还带出了好几个徒弟。”靳永红不无骄傲,“我们大通的皮影雕刻叫定刀推皮法,我们兄弟几个从雕刻到演唱都会。我自己就唱了四十多年。”
“皮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很用心去做。”爱琳娜评价靳永红手底的皮影时说,“每个戏曲人物的服饰都不同,而且活灵活现。”
图为来自意大利的文旅达人爱琳娜体验皮影。马铭言 摄
此间种类多样的非遗是大通民众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的成果,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大通人民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体现。参加上述活动的中外文旅达人纷纷在此创作,邀民众打卡。
本次活动由西宁市委宣传部、中新社青海分社主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青海分公司承办,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共城中区委宣传部、城中区文体旅游科技局等单位支持。(完)